English

探望童年

1998-01-22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我刚刚编辑完成了前苏联作家左琴科于二次大战中创作的《日出之前》(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)。作者以太阳象征人的理智,把人的婴幼时期,理智诞生前的混沌状态,称作“日出之前”。他以自我为解剖对象,剖析在生命的拂晓之际,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可能受到的伤害,以及这种伤害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。

左琴科不是一个科学家,他之所以闯进这一神秘领域,源自他自身的痛苦。他刚一步入青年时代,就与忧郁症结了缘。“一种无与伦比的莫名的愁思如阴云一般笼罩着我。”他竭力去寻找快乐,寻找朋友,寻找爱情,然而,这一切在他那里都黯然失色。“忧郁寸步不离地跟踪着我。”后来他参军,上过火线,又当过民警、会计、皮匠、法院书记员……直至作家。他想用调换职业和居住地的方法来逃避可怕的忧郁,曾经在三年之内换了十二个城市和十种行业。然而忧郁却一如既往。他求助于医生,接受了除换脑袋之外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,依然无效。他又乞灵于书籍,却意外地发现,肖邦、果戈理、福楼拜、莫泊桑、托尔斯泰……那么多的作家艺术家,都留下过被无端的忧郁烦扰的记录。一次,他去听肖邦的《第二钢琴协奏曲》,乐曲中充满着欢腾的力量引起他的思索:那样一个忧郁病弱的人,哪来这么巨大的喜悦和欢乐?他想到自己那些博得读者哈哈大笑的小说。为什么“在我的书中有笑,可是在我的心中却没有?”他认定,不幸的原因就隐藏在自己的生活中。

他的记忆上溯到了婴儿期,终于采索到了病源,找到了四个条件刺激物———水、手、乳房、雷击。他母亲告诉他,他一岁那年的夏天,几乎连日雷雨交加,有一次她给他哺乳时,冷不防打了一个焦雷,烧着了牛棚,她吓得晕了过去,小左琴科从她怀里跌到床上,扭伤了腿。于是在婴儿的头脑里,便形成了错误的神经联系,以为嘴一接触乳房,就会雷电交加,大雨如注,备受皮肉之苦。而母亲在喂完奶后,往往用手把乳头从他嘴中拔掉,手则成了掠夺者的象征。诸如此类的无意识伤害,叠加成了复杂的恐惧载体,长久地困扰着他的心灵。当他找到这些错误的神经联系时,理智的逻辑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斩断了这些联系,多年的痼疾随之霍然而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